骨质疏松为何会有骨痛

时间
2004-04-0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渐进性的以骨组织退行性改变为主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其发生发展常常呈潜在性,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中后期则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如骨痛、骨关节功能障碍,甚至驼背和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痛是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之一,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痛,以腰背部痛为明显。疼痛特点是病人由安静状态转为活动时会出现明显的腰背痛及腰背部板硬感,活动后可以减轻或消失。长时间保持某一固定姿势时疼痛会加重。卧床时疼痛可减轻,夜间疼痛可缓解。随着骨量丢失的增加,骨痛逐渐加重,最后发展为持续性痛,严重者可因此卧床不起。

骨质疏松骨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骨吸收增加。在骨吸收过程中,骨小梁的破坏、消失及骨膜下皮质骨的破坏均会引起骨痛。

骨折。在受外力压迫,甚至没有外力作用情况下,脊椎椎体出现了压缩性骨折、楔形和鱼椎样变形,从而引起腰背痛。

肌肉疲劳。根据负重能力调查表明,健康人负重力可达76公斤,而骨质疏松症患者仅能负重26公斤,明显低于正常人。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躯干活动时,腰背肌必须进行超常活动,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逐渐导致肌肉疲劳,出现肌痉挛,从而产生肌肉及肌膜性腰背疼痛据有关资料统计,骨质疏松症患者中67%为局限性腰背疼痛,9%为腰背痛伴四肢放射痛,10%腰背痛伴带状痛,4%腰背痛伴麻木感,10%不仅腰背痛,而且伴有四肢麻木和屈伸腰背时出现肋间神经痛和无力感。

防止骨质疏松性骨痛的主要手段是积极防治骨质疏松。研究表明,缓解骨痛的有效药物为降钙素。降钙素除能直接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量外,还有影响痛觉传递、升高痛阈、减轻炎症反应等多方面作用。